张元坤《七律咏华夏:从远古神话到现代崛起》以七律为美学容器,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厚重底蕴转化为可感知的诗性美感。这部作品的美学价值,并非简单停留在“用诗写史”的表层形式,而是通过意象的建构与叠加、韵律的守正与创新、叙事的浓缩与延展,在格律约束与文明表达之间,开辟出一片兼具古典韵味与时代气息的美学天地,让读者在吟诵与品味中,感受文明与诗艺交融的独特魅力。
一、意象美学:文明符号的诗性重构
作品的意象美学核心,在于将分散的文明符号转化为具有审美张力的诗性意象,通过“古典意象的现代激活”“历史意象的情感赋魅”,让意象成为连接文明记忆与审美体验的桥梁。
古典意象的现代激活:赋予传统符号新的审美生命。张元坤对“盘古斧”“女娲石”“青铜鼎”等古典文明符号的运用,并非简单复刻,而是注入当代审美视角。如咏“盘古开天”的诗句“鸿蒙初辟斧声隆,清浊分离万象生”,“斧声隆”的意象不仅是对神话场景的再现,更被赋予“开拓力量”的审美内涵——斧头劈开混沌的瞬间,成为文明诞生的“审美原点”;而在咏“改革开放”的“春雷一声破冰冻,南风劲吹万物生”中,“破冰冻”的意象与“斧声隆”形成跨时空呼应,前者是神话中的创世之力,后者是时代的变革之力,二者在“突破与新生”的审美内核中合二为一,让古典意象获得现代审美阐释。
展开剩余76%“历史意象的情感赋魅”让历史场景成为审美对象。作品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提取核心意象,并赋予其情感温度与审美质感。如咏“安史之乱”的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霓裳羽衣化作灰”,“渔阳鼙鼓”与“霓裳羽衣”形成强烈的意象对比——前者是战乱的铁血符号,后者是盛世的柔美象征,“动地来”的急促与“化作灰”的破碎,在视觉与听觉的碰撞中,构建出“盛世崩塌”的悲剧美学;咏“楚汉争霸”的“鸿沟为界暂相安,楚歌四面断心肝”,“鸿沟”的地理意象与“楚歌”的听觉意象结合,将历史的政治博弈转化为“平静下的危机”“听觉中的绝望”等审美体验,让冰冷的历史事件成为可感的诗性画面。
二、韵律美学:格律约束下的声律之美
作为七律作品集,作品的韵律美学体现在对古典格律的严守与声律节奏的巧妙把控,通过“平仄的抑扬顿挫”“对仗的对称和谐”“押韵的回环往复”,构建出富有音乐性的审美体验。
平仄的抑扬顿挫:形成基础的声律美感。七律的平仄规则如“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”,在作品中得到严谨遵循,使诗句产生自然的节奏起伏。如咏“盛唐气象”的“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”,上联“稻米流脂”(仄仄平平)声调上扬,下联“公私仓廪”(平平仄仄)声调下沉,“粟米白”(仄仄平)与“俱丰实”(仄平平)收尾平缓,形成“扬—抑—平”的节奏曲线,恰似盛唐由繁荣到安稳的时代脉搏,声律与内容在节奏上达成审美统一。
对仗的对称和谐:营造视觉与声律的双重对称美。作品中的对仗既有“工对”的严谨,也有“意对”的灵动。如“日出东方红似火,月挂西楼白如霜”,“日出东方”与“月挂西楼”在空间意象上对称,“红似火”与“白如霜”在色彩意象上对比,声律上“东”(平)对“西”(仄)、“红”(平)对“白”(仄),平仄相间,形成“空间—色彩—声律”的三重对称,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审美愉悦;而“楚歌四面断心肝,汉家天下自此宽”则以“悲情”与“壮阔”的意境相对,虽非严格工对,却在情感节奏的对比中,构建出更具张力的对称美学。
押韵的回环往:强化韵律的记忆点与感染力。作品多采用平声韵,韵脚选择兼顾“常见易记”与“情感贴合”。如咏“丝绸之路”的“驼铃古道连欧亚,丝绸瓷器载文明。商贾往来通有无,风沙吹不散驼影”,“明”(míng)与“影”(yǐng)押ing韵,韵脚响亮绵长,与丝绸之路“悠远漫长”的意象相契合,吟诵时韵脚的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声律效果,让诗句的韵律美感更易被感知与记忆。
三、叙事美学:历史长河的诗性浓缩
作品的叙事美学突破了传统咏史诗的叙事范式,通过“浓缩性叙事”“情感化叙事”“整体性叙事”,将宏大的文明史转化为兼具审美张力与情感深度的诗性叙事。
浓缩性叙事:以极简篇幅承载极丰历史内涵。七律“八句五十六字”的篇幅限制,倒逼叙事必须聚焦历史的“核心瞬间”。如咏“辛亥革命”的“武昌枪声破长夜,帝制终结曙光来。共和旗帜迎风展,华夏山河换新色”,四句诗浓缩“革命爆发—帝制终结—共和建立—时代变革”的完整历程,每个诗句都是一个“历史镜头”,通过蒙太奇式的组合,在有限篇幅内展现历史的壮阔变迁,形成“以小见大”的叙事审美。
情感化叙事:让历史叙事充满审美温度。作品避免了“冰冷的史实罗列”,而是将情感融入叙事脉络。如咏“大禹治水”的“疏川导滞十三载,身济苍生志未移。三过家门皆不入,终教洪患变安澜”,“志未移”“皆不入”等表述,将大禹的坚韧与担当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;咏“抗疫攻坚”的“白衣执甲逆行去,丹心一片护苍生。不求功名但求安,家国情怀记心间”,“逆行去”“护苍生”的情感表达,让现代事件获得与历史人物同质的情感张力,实现“历史与当代”的情感共鸣。
整体性叙事:构建文明史的审美闭环。作品以“神话起源—现代崛起”为叙事主线,430首七律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,形成“个体事件—时代特征—文明精神”的叙事层级。如从“盘古开天”的“开拓”,到“郑和下西洋”的“探索”,再到“航天探月”的“创新”,不同历史时期的叙事围绕“文明进取”的核心审美主题展开,最终形成“文明精神一脉相承”的整体性审美感知,让读者在遍历历史节点后,获得对华夏文明的整体审美认知。
综上,张元坤《七律咏华夏:从远古神话到现代崛起》的美学价值,在于它将文明的厚重转化为意象的灵动、将格律的约束转化为韵律的优美、将历史的宏大转化为叙事的精巧。这种“文明与诗艺”的深度融合,让作品既成为一部诗性的文明史,也成为一曲古典诗体的当代美学赞歌,为读者带来兼具知识获取与审美体验的双重精神盛宴。
发布于:福建省大财配资-配资开户平台-场内股票配资-线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