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山有云浮”的牛大力桂花拿铁。陈玮琪 摄
随叫随到的“TANK咖啡车”。
崔洪铭 摄
“村咖”休闲雅致。 王嘉豪 摄
展开剩余87%励志把咖啡种出“广东味”的梁玉华在棚中忙碌。资料图片
黄皮冷萃咖啡。崔洪铭 摄
在现代社会,喝咖啡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。云浮的山水之间,一缕咖啡香正悄然升腾。这座原本不产咖啡的城市,正与咖啡产生更多连接。
曾远赴他乡的“咖啡姐”梁玉华回到云浮,历经十八载春秋,将热带“娇客”驯化成飘着奶油香的“广东豆”;乡村斑驳的老礼堂里,研磨机的低吟伴着稻浪轻语,一杯融合历史与山野的咖啡,让这片空间成了连接城乡的“乡村会客厅”;小区街角,一台硬核“TANK咖啡车”准时唤醒社区,一通电话让现磨醇香“随叫随到”;金山社区的云小城咖啡屋,功能多活动多,成为全年龄段的休闲好去处……
一杯咖啡,蕴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,又见证了村容村貌的焕新,还饱含青年人返乡的活力,更助力城市社区的邻里交流,余味悠长,一品难忘。
南方日报记者 崔洪铭 王嘉豪 陈玮琪
本土咖啡种出“广东味”
在云安区镇安咖啡基地,一辆红色小车疾停,人称“咖啡姐”的梁玉华抱着一箱豆子风风火火下车。2019年,梁玉华结束了在广州的珠宝贸易生涯,来到镇安镇全职投入咖啡种植。
“我像唐僧一样,经历了咖啡种植‘九九八十一难’。”她笑言,创业念头萌生于2007年——在咖啡厅谈生意时爱上咖啡的她,受家乡温氏集团创业事迹鼓舞,决心让咖啡在云浮扎根。
咖啡本是热带娇客,我国98%的种植面积在云南。镇安镇何以成功?
梁玉华一语道破天机:“镇安镇气候地形得天独厚。”农艺师钟伙明补充说:“这里日照足利生长,昼夜温差大利养分积累。”独特风土孕育出带奶油香、不苦的“粤味咖啡”,无需加糖亦能品其醇香。
推广初期,村民热情高涨却技术匮乏。一次,梁玉华收购未熟豆反遭投诉,委屈却未言弃。后来,她定期请专家授课,深入农户指导,见证村民因咖啡增收的喜悦。家人强烈反对,她以“不成功便成仁”回应,将珠宝生意积累的资金全数投入,不断增加种植面积,改良咖啡苗。
从咖啡果实变成一杯咖啡,要经过去皮、发酵、烘焙、研磨、烹制五道工序。梁玉华说,不少消费者品尝后反馈,镇安基地产的“粤味咖啡”不苦,还带奶油香,不加糖也可以喝。
独特的“粤味咖啡”吸引力日益增强,不少顾客和种植户慕名而来,与梁玉华交流种植经验,“他们是真的喜欢,自己喜欢喝,也喜欢种”。
梁玉华自诩“新型职业农人”:引入自动化设备,培育适应当地的新种苗。基地内加工厂正拔地而起,计划贯通种植、加工、包装、销售全链条。她还希望融合文旅让游客亲手参与生产。“咖啡已成文化,有些年轻人还让父母种豆,自己返乡采摘。”她对未来信心满满。
乡野旧空间飘出咖啡香
云安区富林镇高二村的老礼堂里,磨豆机发出沙沙低语,一缕缕醇厚咖啡香气从俄式窗框逸出,穿过低矮的门框,咖啡香气混合着柴火灶的烟火气扑面而来。窗内,木藤椅、现磨咖啡映入眼帘,布置古朴雅致,既有旧时光的感觉,又见现代布景手段。窗外,连片稻田与云雾山延绵,金穗沉甸,花生苗正绿,昭示着一个丰年。
这种古今兼容的感觉源自当地的建筑艺术——“稻声基地”由苏式礼堂改造而来,其中的咖啡馆则是点睛之笔。项目负责人陈江华坦言,修复俄式窗框与客家厚墙很困难,屋顶几乎全部重建,招募乡村咖啡师与工匠的成本亦远超预期。然而团队执意保留外墙标语、老农具等印记,向访客讲述着这片土地的过往。
在项目运营负责人张力看来,这个村里的咖啡馆不仅是为了喝一杯饮品的停留处,还是一个“乡村会客厅”,是研学活动、民宿居住与心灵休憩交汇的节点。
张力道出了深层愿景:“我们的核心是做自然教育,咖啡是配套。”方寸咖啡馆之外,“稻声基地”铺展出一片广阔天地:孩子们在农耕体验中亲近泥土,11间客房提供住宿,而咖啡馆则成了村野温情流动的驿站。
虽然从云浮市区出发,沿着蜿蜒山路要近一小时方能抵达,但张力从富林镇全年近二十个传统节庆中看到了人流量,同时这里独特的乡野美景和历史文化是研学的上好选择。
扎根乡土,还为咖啡馆带来了独特底气。当荔枝、龙眼缀满枝头,员工信手采摘鲜果融入美式咖啡;枇杷则熬煮成香膏,化为自然课堂的活教材。柴火灶上烹煮的本地食材,向都市来客递上一碗碗原味乡土味道。
历史灰墙与咖啡香气交织,乡野景色与美学空间映衬,一种沉静的乡村生活美学悄然生成。如今,咖啡馆二楼平台成了观赏云雾山日落的绝佳点位,竹制栏杆与山野清风取代了城市的空调房。“这里最终要成为青年交流、村民议事的公共空间。”张力对未来充满期待。
“TANK咖啡车”随叫随到
清晨七时半,一台“TANK咖啡车”稳稳停在云城区三河洲小区路口。引擎余温未散,后备箱盖掀起,紧接着研磨机嗡鸣,咖啡香气迅疾挣脱钢铁的桎梏,飘散开来。摊主黎恒基的一天,在汽油与咖啡豆交织的气息中开始。
这台硬核的“TANK咖啡车”诞生于2024年一次炽热的冲动。彼时从事户外工程的黎恒基,在酷暑中萌生一个质朴愿望:将一份冰爽的慰藉直接送到挥汗如雨的同伴手边。他突发奇想:“不如把自己的爱车改造为移动的咖啡馆?”
历时一年改装,狭小空间被巧妙征服:量身定制的柜架严丝合缝,他亲手绘制的图纸从想象跃入现实。最棘手的能源关被攻克后,这辆以汽油心脏驱动的移动咖啡馆,终于能在云浮街巷间从容续航。
“出摊没?”“该起床啦!”老主顾熟稔的招呼是黎恒基的晨间闹钟。风味十足的咖啡,吸引着20至40岁的年轻群体在此驻足,再步履匆匆地奔赴各自的生活轨道。
玫粉车身成为天然招牌,工作日清晨的稳定出摊,销量远超预期。偶尔,这辆“钢铁咖啡”也会驶离熟悉的街角,奔赴“网红”村落的邀约。
小城生存自有其朴素法则。没有店铺租金压力,黎恒基将成本悉数倾注于提升品质:精选的牛奶、不断尝试新豆。他视咖啡为连接他人的奇妙媒介,菜单常随新品研发而更新,偶尔抽取顾客免费品尝。有资深客人带着豆子和奶前来切磋风味,咖啡车旁常上演着无声的味觉共鸣。
“咖啡交友”是黎恒基固执的初心。当连锁咖啡以低价培育出更丰富的风味,他依然执着于这方小小装甲空间飘散的独特香气。他觉得,这不仅是一杯提神饮料,更是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温柔和热爱——让日常的出发,浸润着着一份简简单单的美好。
■记者手记
咖啡喝出“云浮味”
一杯咖啡,可以蕴含多少巧思,有多大的想象空间?
从扎根云浮的“咖啡姐”,到用现代美学手段改造乡村的青年,再到“移动咖啡店”,一幕幕充满新意的场景,涌动着云浮这座城市的活力——乡村产业蓬勃生长,旧空间活化利用,现代都市生活迭代更新。
生动的案例还有更多。云城区安塘街下白村,废弃猪圈改造成乡村咖啡屋,摇身一变成了“网红”打卡地;在云城区典型村大坎村,“艺花工舍”与“山有云浮”经过巧手打造,旧物变装,花植环绕,成为“会呼吸的咖啡馆”。
无论是“气候变风味优势”的农人智慧、乡村咖啡馆“修旧如旧、纳新于旧”的空间哲学,还是咖啡车“去店面化”的轻运营,云浮咖啡的新样本共同印证:唯有深植地域基因,方能飘香致远。
■一线实践
社区来了合伙人
街角飘出咖啡香
清晨的阳光,慵懒地爬上金山社区熟悉的街角,却被一缕新生的、带着烘焙焦香的暖意轻柔牵住。嵌着“云小城”字样的咖啡屋,向街坊敞开了怀抱。这里是社区精心准备的“邻里客厅”。
推开门,时光仿佛慢了下来。简约的空间里,盎然的绿意攀上白墙,缠绕着原木桌椅,隐约传来咖啡豆研磨时的香气,一种既时尚又熨帖人心的温暖氛围,悄然包裹住每一个走进来的人。
“青年+咖啡+社区”,这看似简单的组合,却吸引着年轻的面孔在此会聚。“云小城”背后,是一群怀揣热忱的年轻人——他们中有艺术设计的巧思、餐饮管理的干练、活动策划的灵动。他们共同的初心朴素而滚烫:“让这片社区更有温度。”
于是,这个脱胎于社区街角的咖啡馆跳出传统框架,悄然生长为一个多功能的场所。
目光流转处,惊喜迭生。素白的墙面上,陈列着本地非遗石雕的力与美,一隅是孩子们的小小乐园。在几步之遥,是各色桌椅,形成自由、轻松的空间感。
小小的咖啡屋,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细胞核,与社区庞大的“生命体”紧密相连。它巧妙地嵌入金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里,与“幸福合伙人”工坊、共享直播间、好人议事坊、党群会议室等功能空间共生共融。
超过两千平方米的空间,不再是冰冷的场所,而是被丰富多彩的活动填满——沙龙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、主题多样的讲座、手工艺品在指尖诞生的温度……在这里,一杯咖啡的时间里,从孩童到长者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。
一切的蝶变,根植于社区对“亲邻空间”的渴望。
金山社区以焕然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,探索着“公益+微利+低偿”“阵地换服务”的新路径,让优质的社会力量融入。党建、商企、公益,三股力量并行,将曾经疏离的空间,升级成居民“推门可见、抬脚可进”的“会客厅”。
自此,暖意融融的空间里飘出了咖啡香,编织出属于邻里的新故事。
“‘云小城’的诞生,是我们对金山社区美好生活共同的想象。”云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期盼这里不止弥漫着咖啡的香气,更能成为邻里间传递温情的驿站,愿每一位走进来的人,在咖啡的氤氲里,结识近邻,分享生活,让我们一同,为这片家园注入更多的温度与活力。”
■相关
黄皮咖啡跻身茶饮界
暑气渐盛,黄皮登场。
在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北东圃商圈,有一家山湖咖啡吧。店里制作的黄皮冷萃咖啡,既有咖啡的醇香,又混合着黄皮的酸甜,滋味令人一尝难忘。
黄皮搭配咖啡,尽展这款“中华名果”的可能性。从“寂寂无名”到“新晋顶流”,黄皮产业走了20年,如今身价飙升,赢得无数消费者的青睐,更跻身茶饮界“出圈出海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大财配资-配资开户平台-场内股票配资-线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