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式父母最可怕的一句话就是:“都是为了你好”。
每次在诊室里,听到这句中国宝宝耳熟能详的话,我都恨不得上前“手动闭麦”,捂住家长的那张不值钱的嘴。求求您,甭说了,给孩子留条活路吧!
最近,随黄连大夫出门诊,接诊了一对母子。
这位“妈妈”是标准的中国式母亲,克己复礼,街坊邻居都夸奖的“好人”“好员工”“好媳妇”,讲话的模式就是受传统儒家思想“内敛文化”影响的“自我贬低”。
问中医基础课程网课学得咋样?这位妈妈说,
就“跟着瞎听”。气得黄连大夫没声好气地说:
“我问的意思是‘听得懂’吗?‘有收获’吗?”这妈妈赶紧改口,说自己
我自己感觉很好,但程度肯定是不行。 总也记不住。黄连大夫说,我在问价值,你在强调“障碍”。
展开剩余77%其实,很多时候人是没有“清醒的觉察“。你以为你在客套在谦虚,然而你已经无形中得罪了对方。因为跟你说话“太懈劲儿”。
没人爱和一个扫兴的、负能量、不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聊天,即使你说的“完全正确”。
从这位妈妈说话的方式,你就能品出她思想的匮乏:
永远只盯着那些我“还没有得到“的东西, 而习惯性忽视掉我“已经拿到“的。于是,可想而知,孩子跟她生活在一起多悲哀。
即使孩子拼尽全力去学习去工作去表现出最好的一面,然而在“妈妈”眼中看到的永远是“你还没有的那一部分”。所以,妈妈“永远在挑毛病“。
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(对孩子)严苛即是慈爱”这一金科玉律根深蒂固。父母常常将打击等同于鞭策,认为只有不断否定孩子的补助,才能避免其骄傲自满。
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:
2006位18-35岁的青年在调查问卷中反馈, 90.6%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教育。 59.7%的受访者认为打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,容易自我否定。文中的这位妈妈养育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?
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身上阳气严重不足,鼻炎,打喷嚏、流鼻涕,影响正常生活;面部痤疮很厉害,最神奇的是痤疮颜色黯淡,且并不突出皮肤表面。同时,右前臂有皮下脂肪瘤。
中医讲,“怒伤肝,思伤脾,恐伤肾“,更常见的是“郁伤全身“。母亲习惯性忽视孩子的“已有成就”,只关注“未得到的部分”,导致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否定的状态,形成“我不够好”的核心信念。这种内在批判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,导致慢性压力,“就像一团湿棉花堵在心里,慢慢闷出病来”。
小伙子痤疮颜色暗淡、不冒头,正是典型的“气滞血瘀”。他习惯性自我攻击(“我肯定不行”),情绪长期郁结在体内,气血运行不畅,皮肤就成了“情绪的镜子”:
鼻炎反复发作,与肺气不宣有关; 至于皮下脂肪瘤,中医认为与“痰湿内阻”有关, 本质上就是身体代谢情绪垃圾的能力被打乱了。中国式父母常以“为你好”之名,剥夺孩子表达真实感受的权利。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被看见,逐渐关闭心门,成年后活成“永远的差评生”。孩子拼命追赶父母的期待,却始终追不上;他们努力活成“别人喜欢的样子”,却弄丢了“自己喜欢的样子”。
而这个课,迟早是需要补上的。
至于孩子会付出何种代价?是健康?还是亲密关系?那就不得而知了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大财配资-配资开户平台-场内股票配资-线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