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鲜战争结束后,中央深刻认识到,建设一支现代化、正规化的强大军队,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至关重要。过去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,由于我军未建立完善的军衔制度,尤其是在大兵团作战时,常常出现指挥系统混乱的情况,这一问题亟待解决。
1952年11月20日,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召开了重要工作座谈会,专门研究军衔评定相关事宜,并组建了军衔实施工作委员会,由著名将领聂荣臻担任主任,负责军衔制度的制定与推广。经过严密细致的评审,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,授予元帅10人、大将10人、上将55人、中将175人、少将800人。这标志着我军向正规化、专业化迈出了坚实步伐。
参与此次授衔的1000多位开国将帅,无一不是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豪杰。然而,英雄虽伟大,终究难逃人生的生老病死。时至今日,参加1955年大授衔的开国将军均已仙逝。唯一尚健在的,是1964年晋升为少将的王扶之。
展开剩余88%王扶之1923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童年时节,正值黄土高原遭受严重旱灾和蝗灾,家中生活异常艰难。五岁那年,王扶之遭遇人生的首次重大打击——母亲因病高烧不退,村中郎中无力医治,最终离世,给年幼的他留下深深的阴影。
为谋生计,王扶之的父亲带着他来到延安,投靠一位远房亲戚。这位亲戚是当地富裕的富农,劝说王父:“自古穷人孩子想出人头地,唯有读书一条路。”在亲戚的劝导下,王扶之被送入延安的一所私塾学习。
聪颖好学的王扶之深受私塾老师喜爱,学习成绩优异。然而,好景不长,高昂的学费让王父负担沉重。尽管老师出于同情为他减免部分费用,但对于一个地主家的短工来说,读书仍是一种奢望。最终,王扶之仅学了三个月便辍学,开始在地主家做放牛娃。
12岁那年,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来到村庄,红军协助农民夺回土地,百姓们夹道欢迎,场面热烈。王扶之看到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士兵们的风采,渐渐产生了向往。恰逢红军扩编,他瞒着父亲偷偷报名入伍。
征兵干部看着他稚嫩的面孔疑惑地问:“娃娃,你几岁了?”王扶之坚定答道:“17岁了!”实际上他只有12岁,但身高超过1.6米,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标准。干部见其目光坚定,便未多问,批准其入伍。
入伍后,王扶之被分配进“少共营”,这是专门由未满18岁的青年组成的队伍,负责侦察和联络,极少参与正规战斗。王扶之对这种待遇感到意外——他期待的是持枪战斗的生活,却连枪影都没见着,手上只有一把简单的梭镖。
尽管条件艰苦,王扶之没有怨言,除完成后勤任务外,他还自学军事技能,与老兵交流,两个月内熟练掌握了枪支拆装技术。
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。1935年10月,东北军在关外溃败,被蒋介石调往陕北“围剿”红军,双方爆发激烈战斗。刘志丹指挥红军75师、78师、81师从不同方向包围敌军,枪声响彻十几里。王扶之心潮澎湃。
敌军溃退时,红军命令少共营占领一处高地,利用红旗声势驱赶敌人。然而,由于通讯滞后,少共营抵达时敌军已占据高地。东北军连长轻蔑地看着持梭镖的少年兵,嘲笑他们无武装。
面对敌人的轻视,少共营兵分三路发起冲锋,展现出惊人的勇气。王扶之以梭镖顶住一名敌人胸口,大声喝令缴枪不杀,令敌人颤抖投降。此次战斗,王扶之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支枪,这把枪作为奖励,留作纪念。
随后,他调入红75师223团3营,任通信员,正式成为红军战士。劳山战斗后,王扶之被选为储备干部,凭借私塾短暂的文化基础,进入测绘集训队。测绘工作虽笔头为主,却要求成员深入前线实地绘图,常常需徒步数十公里,体力极为考验。
王扶之深知准确地图对于决策的重要性,工作极其认真,每一条线都关乎战士们的生命安全。抗战期间,他辗转华北、华东,最终成为新四军第三师通讯股股长。
一次伏击日军的战斗中,王扶之缴获一辆自行车,这成为他重要的交通工具。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因高度近视不骑马,便将这辆自行车作为自己的“指挥部”。王扶之不仅担任“司机”,关键时刻也敢于冲锋陷阵。
1943年初,第三师计划由阜宁转移至阜东,途中需经过射阳河附近一座实力雄厚的面粉厂。该厂老板为保护产业,组建了数百人武装。为确保顺利通过,王扶之自荐乔装商人,与老板谈判。他将驳壳枪摔在桌上,表明新四军态度,震慑对方。最终老板同意支援,确保新四军顺利渡河。
黄克诚与王扶之的革命友谊由此加深。在黄师长的培养下,王扶之军事才能日益提升。抗战胜利后,他随黄克诚赴东北,历任东野二纵五师作战科长、五师14团副团长。
解放战争后期,东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,王扶之晋升为第39军343团团长,足迹遍布东北黑土地至南疆诸省,彻底完成由战士向高级指挥官的蜕变。
1950年10月,王扶之随第39军首批赴朝参战,未满30岁即任115师副师长。临津江阻击战中,他率部坚守防线。美军猛烈炮击下,指挥部多次受击,王扶之始终坚守岗位。
一次大口径炮弹击中指挥部门口,气浪掀翻工事,坑道被堵。坑道内尘土飞扬,照明设备失效,外面枪炮声稀疏,队员被困39小时,无水无粮,氧气逐渐稀薄。
得知情况后,彭总亲自下令:“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,务必将王扶之救出。”救援队抵达时被惨烈景象震惊,救援队长惊呼:“敌人炮火如此猛烈,别说人了,连苍蝇都活不了。”忽见指挥部洞口飞出两只苍蝇,队长灵机一动:“顺着苍蝇方向挖!”最终王扶之成功获救。
王扶之儿子回忆,父亲常说苍蝇救了他一命,夏天全家吃饭时从不打苍蝇,只是轻轻驱赶。
回国后,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军衔,1964年晋升少将,长期在总参谋部工作。六七十年代,他协助叶剑英、邓小平指挥珍宝岛战役和西沙海战。
因入伍隐瞒父亲,战时未能探望家人,父亲数十年不知他生死。战争结束后,王扶之请假回乡。途中与一位驴车老汉攀谈,得知对方儿子曾参军且失联。听闻是自己的名字,王扶之泪流满面,激动叫出:“爹,儿子回来了!”父子重逢感人至深。
1998年退休后,王扶之生活简朴,作息规律,热衷锻炼,或许正是长寿秘诀。每逢拥军活动月,地方领导常来拜访,他总笑言:“不用这么麻烦,国家把我照顾得好好的。”
如今视力有所下降,不能自主看报,但每天让护工打开收音机,听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新闻,内心充满欣慰。
2024年4月2日,另一位开国将军张力雄去世,至此开
发布于:天津市大财配资-配资开户平台-场内股票配资-线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