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源:中国旅游报)
转自:中国旅游报
□ 本报记者 王若溪
在北京平谷,有一间叫“也行”的村咖。村咖女主人林丽,曾在三里屯写字楼做书籍装帧,5年前她把电脑“搬”进山,把咖啡香、书卷气与乡土味调成一杯“特调咖啡”。她的故事或许能回答:当数字游民到来时,新时代的乡村,到底会发生什么?
过另一种生活
初秋的清晨,在北京平谷桃棚村,山风裹着栗子香钻进“也行”咖啡馆的木窗。阳光透过缝隙落在吧台前,系着围裙的林丽正在磨咖啡豆。
林丽选择成为数字游民的原因,始于一本叫《过一日山间生活》的书。
“当时我负责设计这本书的封面,翻看作者写的内容、拍的照片,看到晨雾里的梯田、灶台上的柴火饭、草叶上的露水,我突然觉得心里空了一块。”林丽说,书出版后,她总忍不住想:“书里的生活,到底是什么样子?”为此她特意到京郊一家民宿体验。“早上醒来,没有闹钟,没有电梯声,就听见窗外的叶子沙沙响。那一瞬间我就觉得,我想要过这样的生活。”
展开剩余81%真正让林丽下定决心改变的是桃棚村质朴的美。2018年,她和丈夫叶国峰开着车在北京郊区寻找适合长住的乡村。开进桃棚村时,只见两侧的树叶擦着车窗,越往村里走,绿色越浓——90%以上的植被把村子“搂”在怀中,十几座小房子藏匿其中。
林丽选中的老房子在小坡上,爬两步台阶才能进门,院儿里两棵老槐树要两个人合抱,枝丫伸到屋顶上,像张开的手臂。“我喜欢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房子,更喜欢树比房大的感觉,就像有了靠山。我当时就想,要是能在这儿工作、生活该多好。”
当然,住下来的林丽也经历了适应期。最初的半年,最棘手的是对接设计项目。以前在城里,甲方要改方案,约个咖啡馆就能面谈;到了山里,只能请甲方往村里跑。“第一次请甲方来,他一听就抱怨‘太远了’,结果到了地方坐在院子里喝了杯手冲咖啡,和我聊方案聊到夕阳下山,走的时候说‘下次改稿还来这儿,比办公室舒服’。”
半年后,林丽一家彻底搬来村里生活。“再回写字楼,听着电梯里的嘈杂声,居然觉得陌生了。”林丽回忆,那天她站在写字楼的玻璃门前,突然想起院里的老槐树,“就像心里有了牵挂,再也不想离开了。”
2020年,夫妻俩决定将厨房改成咖啡馆。“改造时,我没有动那些老石墙。”林丽指着吧台后的墙面,石头缝隙里还留着岁月的痕迹,“村民说,这墙是老一辈人垒的,结实,我就跟着他们学怎么补缝。”
后来,同样作设计的丈夫,跟着她一起学习磨豆、萃取、拉花,练了3个月,成了“也行”的核心技术人员。林丽则把书籍设计的本事搬进乡村:菜单封面是手绘的山景,杯套印着桃棚村的老房子,连价目表都是用红叶压膜做成的。
与乡村共生
在林丽看来,她的设计从来不是“把城市搬进乡村”,而是“让乡村自己说话”。屋顶用的是村里老房子拆下来的原木,村民帮着选木、打磨;桌椅是附近木工师傅做的,没刷油漆,只涂了一层清蜡,触摸时能感受到木头的纹理;装饰画则是用村民捡来的树皮拼贴而成的。
这种对本土材料的珍视,延伸到了林丽创立的“栗酱商店”品牌。栗酱商店里的蜂蜡、花椒是从村民手里收的,价格按照当地行情来,既不刻意抬高也不压低,而且从不囤货:“卖多少收多少,全是店里的客人买。”慢慢的,村民会主动出主意。“有一次李叔来送花椒,对我说:‘山里还有野山楂,能不能做成果酱?’”林丽把这些点子一一记下,不少新品出现在了“也行”的菜单上。
让林丽感到暖心的,还有村民递来的“山里货”。刚开店时,村民看着她摆弄石头、红叶直嘀咕:“这不漫山都是吗,这姑娘弄这些有啥用?”之后有一天,村里张婶揣着一兜刚摘的带着霜的柿子来找她:“看你喜欢摆弄这些,这柿子红,你试试能不能用?”后来又有人送来南瓜、捡来的圆石头和挂在树上的空鸟窝,甚至有老人拿来了家里的老粗布:“用这个,比城里的桌布结实。”林丽把这些“山里货”都摆进了咖啡馆里。
林丽的到来,也让村里人有了新思路。隔壁养蜂的王爷爷,以往卖蜂蜜靠熟人介绍,如今客人在“也行”品尝过蜂蜜调制的饮品后主动购买,蜂蜜常常供不应求。“上个月王爷爷还来找我,说明年要多养两箱蜂。还有些游客是专门来这里打卡拍照的。来了以后发现周边景色不错,临时决定在村中的民宿住一两天,能带走的农副产品也多了。”……能为桃棚村带来客流,林丽非常开心。
扎根生长
今秋是林丽在桃棚村度过的第8个秋天。晨起磨咖啡时,手机不时响起,多数是村民发来的消息:“我给你留了新鲜栗子”“今年还做不做南瓜车啦”……林丽说,这些看似寻常的内容,恰是她“停下”的原因——当数字游民不再“游”,或许不是因为厌倦漂泊,而是在这片土地找到了“被需要、能安心”的归属感。
很多人将数字游民与“躺平”画等号,林丽却觉得,自己在乡村活得比在城市更自律。她形成了新的工作习惯:上午处理设计订单,下午接待客人,晚上整理账目。“这里没有写字楼的约束,却有大自然的‘纪律’。大山让人沉下心来,看清楚什么是真正值得投入的事。”
林丽能扎根下来,也离不开她对乡村的持续投入与自我“升级”。这几年,她考取了咖啡行业的专业证书,还计划去上海学习制作法餐。“我想把山里的食材以更精致的方式呈现出来,让本地特产变成美食被更多人看到。”她也没放下设计的老本行,店里的产品包装、活动海报坚持手绘。“每天再忙都要画两笔,这是一种快乐。”
随着“也行”越来越受关注,林丽手下有了十几位员工。她在招聘时总会问一句:“你为什么选择到乡村来?”在她看来,留在乡野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,更是一种能力,“需要你的内心丰盈,懂得在自然中发现美,在平淡中创造趣味。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,而不是被动的逃避”。
如今,“也行”已不只是一间咖啡馆,而是村里的信息驿站、创意工坊和社交客厅。村民们也习惯来这里坐坐,看看城里人在忙什么;城里人则专程赶来,感受乡间的温度与真实。
林丽依然清晰地记得多年前站在CBD玻璃门前的那个瞬间——那时她一心想逃离喧嚣,却不知该去往何处。而如今,当她习惯性熄掉店里的其他灯,独留门口那盏暖黄小灯,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落地生长。“那盏灯不仅照亮眼前的山路,也照亮吸引数字游民的‘回家’之路,只要真心投入,这里会回赠给我们一个家。”她觉得,留下来,“也行”有更多可能。
(上图为林丽正在冲泡咖啡 受访者 供图)
发布于:北京市大财配资-配资开户平台-场内股票配资-线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